上海一栋楼“薄若纸片”令人叹为观止

发布:2012-4-05 11:57 | 作者:穷游网 | 来源:本站 | 查看:108次 | 字号:
原本,纸片楼已经默默无闻多年,住在这一带的居民们啥事体没见过?风里来雨里去,早就见惯不惯。但之前来这里随便闲逛的文艺青年,一见这幢楼简直惊为天人,立马拍下来传到微博。“这楼只能看看的吧?怎么可能住人啊?”“纸片楼真心hold不住!”纸片楼昵称就是这么来的,但住在390号的居民不答应了,“我们天天在这儿进进出出,怎么会没人住?”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纸片楼在宁波路上
从侧面30°角看起来,这幢楼真的和纸片差不多,但仔细看,你就会发现纸片上还晾晒着毛衣和床单,俨然一幅后现代主义油画。纸片的效果其实只是视线错觉,这幢4层楼的老房子是带有三角的多边形建筑,就像我们小时候经常吃的一种铁皮罐头盒的糖果,那个罐头的屁股后面其实空间很大。

纸片楼里住着40多户人家,“尖角”后方紧贴着石潭弄,只要绕到建筑的后面,谜底立即揭开,原来,整幢楼随着石潭弄的延伸逐渐变得越来越宽,在石潭弄和宁波路上各有一扇门供40多户人家出入。

旧上海曾有两条“宁波路”,一条靠近南京东路,也就是今天的宁波路,当时属于公共租界的道路,这里还有个石库门弄堂“积福里”,日日上演七十二家房客的故事。另一条宁波路则靠近人民路,也就是现在的淮海东路。宁波路上行人不多,两旁的杂货铺林立,纸片楼的阳台看起来像鸽子笼,忽明忽暗的天色打在窗户上,有些反光。

宁波路·宁波人·宁波帮

纸片楼究竟有多少年历史,没人说得清。住客们也只能说个大概,约莫是上世纪30年代建起来的,总有七八十岁高龄了吧。当年,纸片楼一带聚集了大批做小生意的商贩,南来北往,闲杂人等天天进进出出,宁波路是非常热闹的。据说当初纸片楼造起来后,是当旅馆用的,房间小,住费也便宜,解放后才逐渐变为了居民楼。

说起做生意,自然联想到浙商,全中国做生意门槛最精的就是宁波人和温州人咯。这条马路正好也叫宁波路,也算巧合。当年来这里倒腾生意的未必都是宁波人,但在上海风云变幻的历史上,宁波人是绝不可忽略的一个群体。曾有人做过调查,上海的外来移民中,宁波人和广东人最多,在有影响力的工商界人士中,宁波帮就占了七成!上海的第一家银行、第一家证券交易所、第一家五金店、第一家绸布店、第一家火柴厂、第一家国药店、第一家灯泡厂、第一家钟表店……都是宁波人创办的。

大多数上海人,在填写自己祖籍的时候,才一拍脑袋想到要填宁波。现在的宁波路,短短窄窄,看起来也风尘仆仆,低调得很,当年人声鼎沸,掌柜利索收钱的盛景已经无从想象,他们做的什么生意?莫非也是至今闻名的宁波特产?不过有趣的是,当时的浙商同乡会,是在前面提到过的另外一条“宁波路”上,如今自然也踪迹难觅了。

除了铜钱,宁波路一带也有文化人,南无锡路上就有收藏世家张石铭家族的老宅,以前叫“峻德里”,是介于四合院和石库门之间的两层楼院,墙头有两丈高,这个藏宝阁里曾经藏有多少文物,如今也是个谜了。

当年的设计师实在太聪明

沿着宁波路一路荡过去,不远处就是新光电影院和铁道宾馆,这两幢建筑也是大有来头。新光电影院也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,参照的是西班牙、意大利中世纪歌德式,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,当年很时髦,是首轮专映欧美新片的影院,当年卓别林来上海时,梅兰芳、胡蝶就陪同他在这里观看马连良的演出。此后也是几经更名又受战火所累,比之当初的清丽面貌已大有改变。

同时代建造的上海铁道宾馆则是一幢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,在宁波路和贵州路上都有出口。建国前叫中国大饭店,是当时社会名流云集的场所,拼花面砖贴面,白色双联窗式,浅出檐雨蓬和精细雕饰,在逼仄的马路一隅,味道马上就显出来了。

所以,比起这些气势十足的邻居来,纸片楼的优势就是“个性”,它以特色取胜。但居民们一句“我们从来都没觉得有什么稀奇的”,仿佛故意泼人冷水。事实上,这种标新立异的建筑方式,在建筑界算不上特立独行,南昌路、淮海路、武康路一带都有类似的旧居,“纸片楼”的出现就是过去在造楼时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的典型案例,只能说当年的设计师实在太聪明了,上海滩寸土寸金,造楼时当然要把地界利用到最大限度,贴着马路边建楼,就叫做“贴界”。

如今,纸片楼里的年轻人早就搬出去住了,剩下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,他们偶尔还会砸吧砸吧过去的名人轶事,挎个菜篮子出门,与沿街的楼面平行而过。